培养有中国根基•世界眼光•未来头脑•创新思维的现代人

36年教育“老兵”的左思新程,张富老师用时光酿出“被记得”的温暖

发布时间:2025-09-15 浏览量:11


“孩子离开家,班主任就得是他们的‘靠山’。”这句话,是有着36年教龄、20余年班主任经验的张富老师,来到左思高中接手高一(2)班后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这位带出过20多名清北学子的教育“老兵”,没有因资历而放缓脚步,反而以更细腻的“服务”与更扎实的“坚守”,为高一新生,撑起了一片安心成长的天地。在他看来,“教育不是喊口号,是把孩子的小事当大事,把家长的牵挂放心上”——这正是一位教育“老兵”对教育本真的坚守。

9月1日,左思高中高一(2)班的教室里,15岁的女孩小卜红着眼眶,手里攥着没动几口的早餐。刚从外地来到大庆的她,因想家情绪低落,连饭都吃不下。张富老师发现后,没有多说大道理,只是蹲下来轻声问:“想给妈妈打个电话吗?老师手机给你,慢慢说,不着急。”电话接通的瞬间,女孩的眼泪掉了下来,张老师就站在一旁,静静等着她倾诉,直到女孩挂了电话,他才笑着说:“想家是好事,说明家里温暖;但在学校,老师也是你的‘家人’,有啥难处尽管说。”

这样的场景,在张富老师的班级里并不少见。高一新生很多来自外地,有的**次离开父母,有的对新环境充满陌生感,“安抚比说教更重要”成了他的首要准则。学生要取快递,他怕孩子不熟悉路线,跑着跑腿;有学生膝盖在军训时磕伤,自己忍着不说,张老师发现后,立刻带他去校医室处理,后来担心恢复不好,又主动联系家长。“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,就是把信任给了我们,不能让他们揪心。”张老师说。

这份“服务”还延伸到与家长的沟通中。每天不管多忙,他都会及时回复家长的消息:“隋天宇妈妈,孩子今天换药了,恢复得不错,您放心”“孩子今天主动和同学一起吃饭了,情绪好多了”。细致的反馈,让家长们渐渐放下心来。隋天宇妈妈不仅成了学校的“宣传员”,还把孩子的同学也推荐到了左思,“张老师对孩子上心,把娃放这,我们踏实”。

“高中学习就像跑马拉松,起步节奏很重要,一旦掉了队,后面很难追。”深知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张富老师,从开学**天就亮出了他的“管理法宝”——无缝隙时间把控。

每天清晨不到6点,天刚蒙蒙亮,家住奥林小区的张老师就已经出现在教室。“早自习7点才开始,但我得提前来,看看孩子有没有没吃早饭的,帮他们理理当天的课程表,让他们一进教室就有‘学习的氛围’。”他说,高中知识量大、节奏快,很多学生从初中过来会“水土不服”,尤其是数理化,“以前教过的女生,有的因为跟不上进度,急得直哭”。为了帮学生平稳过渡,他特意和数学老师沟通,放慢初期讲课速度,“先让孩子‘吃得饱’,再让他们‘吃得好’,等适应了,再逐步加快节奏”。

除了课堂节奏,自习课的管理更是“精细化”。张老师知道,高中自习多,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没养成,单靠“自律”远远不够。他每天雷打不动地守在教室:中午下课到下午上课的间隙,盯着学生整理笔记;傍晚5点20分到6点的空档,陪着孩子梳理当天的知识点;就连四节晚自习,他要么坐在教室后排备课,要么通过教室的摄像头实时观察,“哪个孩子走神了,哪个孩子在咬笔,镜头里看得清清楚楚,我会及时提醒”。

“时间抓不住,再好的苗子也长不好。”张老师说,他要做的,就是帮学生把“零散的时间”串成“有效的学习”。

“一个班好不好,不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,得靠科任老师‘搭班子’,靠家长‘当后援’。”在张富老师的教育理念里,“协作”是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不管是哪个学科的老师,只要有需要,他都会全力配合。“科任老师用心教,班主任用心管,才能形成合力。”他说,现在高一(2)班的科任团队,都是经验丰富的“老手”,大家平时常一起讨论学生情况,“哪个孩子数学弱,我们就多盯着他做题;哪个孩子英语背书慢,我们就一起想办法帮他找技巧”。

而对待家长,他始终抱着“平等沟通、互相理解”的态度。学生犯错了,他从不指责家长,而是一起分析原因;家长有困惑了,他耐心解答,从学习方法到孩子的心理变化,知无不言。“孩子的成长,学校和家庭得‘同频’。”这种“合力”,不仅让班级氛围越来越融洽,也让学生感受到了“被重视”。

“你对孩子用心,孩子心里都有数。”张老师说,他带过的学生,有的考上了清华北大,有的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,但不管走多远,逢年过节总会给他发消息:“张老师,我现在在北大挺好的,谢谢您当年对我的严管”“张老师,我现在当了老师,才知道您当年有多不容易”。这些消息,他都小心翼翼地存着,“这是我这辈子*宝贵的‘财富’”。

如今在左思,他依然用这份“用心”对待每一个学生。“我这个年纪,来左思不是为了‘出名’,就是想再多带几届学生,帮他们走好高中这一步。”张富老师说,他希望三年后,高一(2)班的孩子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,“哪怕他们以后忘了我教的数学公式,也能记得,高中时有个张老师,把他们当家人一样疼过”。

在左思的校园里,张富老师就像一棵大树,用自己36年的教育经验作“根”,用对学生的“爱”作“叶”,为孩子们遮风挡雨,也为他们撑起一片向上生长的天空。他用行动证明,教育的力量,不在于多么耀眼的成绩,而在于“当学生需要时,你始终都在”;教育的温度,不在于多么华丽的辞藻,而在于“多年后,学生还能笑着说‘张老师,我还记得你’”。

出品/企划部

摄像/林虹阳

排版/孙红旭

终审/王福